11月25日,由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与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主办的2023年江苏省青少年信息与智能教育峰会成功召开。此次峰会围绕中小学信息科技课新课标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等话题进行研讨。
峰会上,参会人员包括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千目、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南京大学教授金莹、江苏教育集团总经理宋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博、南京启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肖章振、南京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陈旭辉、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王明等百余名专家学者。他们共同就中小学信息科技课新课标的实施成果及其在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讨。分享对信息与智能教育的见解,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贡献智慧。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在演讲中指出,新课标的实施为学生在人与数据、人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中提供了更从容、更幸福的表现,全面提升了各学科的学习水平。
然而,峰会也揭示了信息科技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熊璋强调,已向国家建议设立国家级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老师专项培训计划,以解决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他呼吁信息科技课程老师要注重内容的动态性、针对性和多元性,以最新的发展、科技和数据引导学生,使其在未来社会的'物理+数字+智能'格局中做好充分准备。
在峰会上,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千目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将智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等同等对待,建议在各类文化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入更多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潜移默化地提升社会整体对基本素养和素质的认知。
峰会达成共识,将在2024年推动“江苏省青少年信息素养创新活动”,包括实践活动、比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多项举措。其中,江苏省青少年信息机器人科技素养实践活动更是备受瞩目,由江苏省科协、江苏省教育厅指导,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主办,致力于促进青少年科学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培养科学和创新思维,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和机器人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
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南京大学教授金莹表示,竞赛活动与中小学课程和课外活动的结合至关重要。他强调,通过形式化引导孩子们对信息科技产生兴趣,挖掘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次峰会为江苏省中小学信息与智能教育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各方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教育体制的变革,培养更多具备计算思维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