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踮脚看山"方能无惧万重山
发布时间: 2023-11-27
来源:中国网
学会"踮脚看山"方能无惧万重山
作者:刘俊芳
面对一座小山丘,有的人慵懒地躺着观望,山丘就成了大山,不可逾越;有的人爬到高处,极目远眺,山丘就变成了低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踮脚看山”的理论。
“踮脚看山”的本质是倡导一种大局意识,体现的是高瞻眼光。站位高,眼界就宽,就能以大视野大格局审视矛盾问题,统揽全局不狭隘,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自觉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在干事创业中不妨学学“踮脚看山”,在登高后敢于望远,怀揣乡村振兴的远大志向,以欲穷千里目的决心,把好“一切为了人民”这一总开关,方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惧万重山。
勇攀高峰,以“勤”为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拓展见识与格局,必须善于阅读、勤于学习,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多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规则的书,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多读“理论之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深悟透中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从理论著作中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多读“大家之书”,在开阔视野中培养全局眼光、收获见微知著的本领,建立起完善的思考认知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气度。多读“历史之书”,学习古代先贤的修齐治平与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筑牢自己的“内心屏障”,从朝代更替中总结治亡兴乱的经验教训,转化为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
“踮脚看山”,以“实”为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须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识大体,顾大局。张桂梅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于海俊守护生态安全屏障,在大兴安岭林区默默坚守32年,在扑救山火时不幸壮烈牺牲;卢永根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并在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眼光反映格局,格局决定担当,这些时代楷模重任来了扛得起,压力面前顶得住,关键时刻冲得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敢闯敢干的大格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涵养“利在千秋”的长远眼光,在实践中真抓实干、迎难而上,敢于“亮剑”、砥砺前行,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奋力答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答卷。
极目远眺,以“心”为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踮脚看山,体现的还有一种看淡名利得失,追求内心宁静与富足的淡然、坦然。黄庭坚出身于名门望族,为官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却遭人算计被贬至四川。遭遇人生反转之后,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研习书法诗文,修建茅屋,亲办私塾,为当地贫困小孩授课讲学,豁达豪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历史上不乏像黄庭坚一样风节行谊的仁人志士,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更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相隔千载,他们用行动和语言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泰然处之”的大格局。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对待个人进退留转和名利得失,要看淡、看透、看远,始终保持平和之状、平静之态、平淡之心,不为名所累、不为欲所惑、不为利所缚,时时自重,常常自省,处处慎权,常思名利害,常弃非分想,始终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