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生存者:一位专家的房地产信托攻守道

近期,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发布的年度行业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采用严格投后管理制度的房地产信托项目,其违约率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3。更引人深思的是,在2021-2023年行业风险集中释放期,那些实施“派驻监管”等机制的项目不仅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其风险处置效率更是显著领先同业40个百分点。

这些数字背后,暴露出房地产信托机构在专业能力上的参差:在市场周期转换的关键时刻,真正决定成败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见的“制度韧性”。这种韧性既来自对法律边界的精准把握,也源于商业化处置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房地产信托行业面临深度转型的当下,如何构建这种既能抵御周期波动、又能把握市场机遇的“制度韧性”?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房地产信托解决方案专家,也是北京大学首届商法硕士黄建华先生。作为同时具备法律专业素养和金融实操经验的复合型专家,他在房地产信托领域有着独特的“逆周期生存法则”:当大多数从业者被市场情绪裹挟时,他始终保持着法律人的理性与金融人的敏锐,构建了一套可复制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在繁荣期的盲目乐观,也不是在调整期的被动防守,而是一种基于专业判断的主动应对策略。

2016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上演着最后的狂欢。房企销售额年增30%、地王频出成为常态,金融机构争相为开发商输送弹药。彼时的行业共识简单粗暴:“抵押物充足=风险可控”。时任光大兴陇信托公司总部经营部门负责人的黄先生却在此时做出一系列“反常规”操作。在阳光城长沙项目的尽调中,这位法律出身的金融专家用红笔划掉了公司批复的19亿元授信额度中的9.5亿元。“这个项目的土地估值虽高,但竞品库存去化周期已超过18个月,且实控人关联企业存在表外负债。”这份被同事称为“泼冷水”的报告,最终在2021年调控来临时应验——同期过度授信的项目90%陷入僵局,而砍半投放的资金因提前设置“跨区域土地抵押+兄弟公司连带担保+上市公司保证担保”,成为后续债务重组的关键筹码。

黄先生的审慎态度源于其独特的专业背景与实践经历。作为《信托产品发行与交易暂行管理办法》的起草参与者,他对金融产品的法律边界有着深刻理解;同时作为著名房地产法专家楼建波教授的学生,他很早就对高杠杆模式的风险保持警觉。

在行业普遍追求高周转率的时期,黄先生坚持实施三项核心风控措施:一是开展全面尽职调查,包括法定代表人信用记录、项目周边教育资源等非传统指标;二是建立驻场财务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与工程进度相匹配;三是创新性地要求项目提供跨区域抵押物,以分散风险。这些在当时被认为过于严格的风控要求,最终证明是防范风险的有效保障。

转折发生在2021年秋。恒大债务危机如同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引发整个行业的雪崩。当大多数金融机构陷入“抽贷-诉讼-资产冻结”的死循环时,黄先生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应变能力。阳光城项目逾期仅3天,他们就完成了一系列精准操作:先是利用《民法典》第410条担保物权特别程序,绕过6个月诉讼周期直接查封抵押土地;接着加速启动抵押地块的开发建设,联合政府政府专班加速项目销售去化;最后推出“信托债权重组”方案,在执行法官的主持下签署债务重组协议,成功更新信托计划的还款来源。这套“法律+金融”的组合拳,不仅避免了项目沦为僵尸资产,更将预计回收期缩短至5年,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3倍。

黄先生的风险管理实践为房地产信托行业提供了构建“制度韧性”的完整路径。其体系核心体现为三个维度:在市场繁荣期,通过跨区域抵押设计、动态授信审批等创新机制保持战略定力;在市场调整期,依托《民法典》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等法律工具提升处置效能;更重要的是建立持续迭代机制,将市场波动转化为风控模型优化的实践契机。

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房地产信托行业或将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但无论如何演变,那些始终坚持专业理性、尊重市场规律、注重长期价值的经营理念,终将在周期轮动中显现出持久生命力。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的正是这种既能抵御风险、又能把握机遇的制度化能力——这或许就是新阶段房地产信托真正的“攻守之道”。文/韩尚慧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603/51776.html

相关文章
供应商资质数字化管理:同心雁 S-ERP 降低医疗器
逆周期生存者:一位专家的房地产信托攻守道
“如画江西 风景独好”长三角文旅宣传推广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