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仙踪探自然,童心筑梦绘生态——北京林业大学绿翼陶然实践团开展暑期科普实践活动

 2025年7月14日至18日,北京林业大学绿翼陶然实践团联合陶然亭公园管理处,共同策划实施为期五天的“绿野仙踪”陶然科普小讲堂活动。活动以植物、昆虫、水质、垃圾分类及生态平衡为主题,通过“探索+宣讲+实践”的生动教学模式,打造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自然教育盛宴。

植物王国探秘:触摸绿色生命的智慧密码

7月14日,实践团以陶然亭公园内的代表性植物为“活教材”,开启自然教育第一课。紫薇树下,孩子们轻挠树干,观察枝叶随触碰颤动的奇妙现象,在互动中理解植物木质结构的特性;面对市民关注的杨柳飞絮问题,成员们系统科普杨柳雌雄异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公园针对性防治措施,让科学知识贴近生活。室内课堂聚焦植物生理现象:叶片气孔如何像“呼吸嘴”般调节气体交换、年轮如何记录气候变化的密码……最后,孩子们以落叶为原料进行拓印创作,叶脉在帆布上定格,将植物知识与艺术创意巧妙融合。

云图片

虫虫总动员:探寻微观世界的生态玄机

7月15日,“虫虫世界”成为课堂焦点。“天牛的触角是它的‘导航仪’,能感知环境变化!”“蜻蜓停歇时翅膀平展,豆娘则是收拢的,这是区分它们的关键”……实践团成员借助昆虫标本与实景观察,解析昆虫六足四翅的核心特征。孩子们手持放大镜,细看七星瓢虫背甲斑点,了解其“蚜虫克星”的生态角色。互动环节中,孩子们用落叶拼贴昆虫绘本,在创意表达中深化对昆虫生态价值的理解。

云图片

碧水行动:争当湖泊生态的小小守护者

7月16日,东湖畔成为实践团开展“净水课堂”的现场。“为什么夏天湖水会变绿?”“落叶太多会影响鱼儿生存吗?”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观察水体颜色、漂浮物及气味,剖析富营养化的成因。通过污水与清水对比实验,直观展示生活废水、地表径流、垃圾渗滤液对水质的潜在威胁。课堂上,孩子们亲手组装简易净水器,在实践中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净化的原理。“不往湖里扔杂物,洗手拧紧水龙头”,孩子们将护水誓言郑重写进环保承诺卡,让责任意识落地生根。

云图片

垃圾分类挑战赛:给废弃物找对“家”

7月1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实战”在公园展开。“鱼骨是厨余垃圾,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分类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实时讲解分类标准。随后的“垃圾分类大富翁”游戏中,四色垃圾桶模型成为教具,孩子们在趣味竞技中强化分类记忆。手工环节,孩子们绘制垃圾分类海报,用漫画警示塑料降解需百年的环境危害,呼吁“让垃圾归位,还土壤呼吸自由”。

云图片

生态平衡使命:编织自然生命的共生之网

7月18日,压轴课程以公园为全景课堂。孩子们手持生物卡片排序,在互动中领悟能量单向递减的“十分之一法则”;制作生态瓶时,脱落的苔藓、水生鱼苗、湖底细沙被巧妙组合成微缩景观,模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过程。五日所学在这一刻串联,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守护生态的使命感。

云图片

四方共赢:自然教育的“陶然样本”

活动收获家长广泛赞誉。“孩子回家后滔滔不绝讲蝉的羽化故事,还主动收集废纸回收,环保意识真的扎根了”“大学生把课堂搬到公园,让孩子放下手机触摸真实自然,这种形式太有意义了”……家长的反馈道出活动的实效。实践团成员亦深有感触:“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看到他们求知的眼神,更懂科普的价值。”

云图片

陶然亭公园管理处表示,此次合作充分发挥了公园“自然课堂”与高校“智囊团”的双重优势:既将杨柳飞絮治理、湖泊生态养护等实际课题转化为科普素材,又以落叶拓印、生态瓶等低成本实践形式,探索出可持续的科普路径。活动实现“儿童成长、家长安心、学生实践、公园服务”的四方共赢,为城市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陶然经验”。

云图片

据悉,北京林业大学“绿翼陶然”实践团是该校2025年“绿色长征”青年科考实践专项重点团队,由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12名本科生组成,旨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科普教育,通过互动宣讲、手工制作、实践探索等形式,带领青少年上好行走的生态文明“大思政课”,助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形成。(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徐鑫月)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805/54615.html

相关文章
好丽友上新8424西瓜风味系列零食
绿野仙踪探自然,童心筑梦绘生态——北京林业
以赛促创:海淀创新引擎再添薪火!508个项目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