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驾驶者无需低头即可在挡风玻璃上看到车速、导航甚至ADAS预警时,HUD(抬头显示)已从“炫技配置”进化为“安全刚需”。而PHUD(全景抬头显示)的登场,更以“超宽全景投射”重新定义人机交互。
HUD实践与镀膜工艺革命
作为智能汽车加速落地的辅助,HUD这项最早用于军用战斗机的技术,正在走向智能座舱标配的路上。
如理想L7,采用3.1英寸的TFT PGU,投影尺寸13.35英寸,分辨率800×480,视场角8°×3°,视距2.3米;而小米SU7则采用了更先进的AR-HUD CyberVision,换句话说叫PHUD。从数据来说,配备4.1英寸TFT PGU显示屏,AR显示分辨率1280×640,投影尺寸56英寸,视场角达10°×3.6°,视距延伸到7米。并且,HUD还与小米的中控屏、翻转式仪表盘、后排平板以及智能手机集成,形成五屏交互生态系统,试驾者称“如同拥有‘上帝视角’”,用户可以通过小爱助手语音激活和触控操作。
据高工智能汽车统计,2024年,我国乘用车前装标配W/AR-HUD 共交付356.49 万辆,其中AR-HUD占88.43万辆。同年,我国乘用车销量2756.3万辆,汽车HUD渗透率已然超过十分之一。
这场革命背后,是一条涵盖面板厂商、光学镀膜设备商、Tier1集成商的精密供应链,而HUD的核心原理——通过PGU(图像生成单元)投射光线,经光学镀膜玻璃反射形成虚像——更将镀膜工艺推向产业链“技术制高点”。
HUD不是个新鲜事,但因为有技术瓶颈,一直没能把尺寸做得更大。而现在,终于迎来了突破。HUD产业链的上游,是面板与镀膜设备的“双雄争霸”。京东方、TCL华星、天马微电子等国产厂商占据PHUD面板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镀膜设备环节长期被外国企业垄断。直到振华真空凭借磁控溅射光学镀膜设备打破技术壁垒: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确保每一层膜的厚度误差控制在纳米级,通过新势力车企严苛验证,成为国产HUD镀膜设备“唯一供应商”。
“标配”HUD,谁是赛道冠军
HUD产业链的爆发,本质是“智能座舱渗透率提升+国产替代”的双重逻辑。对于投资者而言,两类标的值得关注:一是直接受益者,如华阳集团、德赛西威(002920.SZ)等已量产的Tier1企业;二是隐形冠军,如振华真空这类掌握核心设备技术、客户结构优质的企业。尽管振华真空尚未上市,但其技术壁垒已引起一级市场的关注:振华真空自主研发的控溅射光学镀膜设备成膜一致性非常稳定,解决HUD“重影”行业难题,成为车企“保供”首选。
据业内人士透露,振华真空其“技术授权+设备销售”模式正复制至全球市场——当HUD成为智能座舱的“标配”,当PHUD重新定义驾驶体验,振华真空正以“镀膜技术”为支点,撬动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重构。
对于消费者,这意味着每一次出行都将拥有更清晰、更安全的“视觉革命”;对于产业链,则是一场比“锂电池革命”更持久的资本盛宴。当HUD成为智能座舱的“标配”,当PHUD重新定义驾驶体验,掌握核心设备技术的企业,终将成为最大的赢家——而在这场革命中,振华真空已悄然站在了舞台中央。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806/5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