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中国品牌档案》播出纪录片《园林之美在谧界》,通过走进北京胖龙丽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谧界林境”与“逸美家生活花园”,全景呈现这家民营园林企业如何以20余年的坚守与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勾勒出一片兼具生态价值与审美意义的现代园林秘境。
在这场由“植物色彩”主导的绿色革命背后,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动响应,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定义,也是一种中国式园林话语的当代表达。
一场从“引进树种”到“引入生态”的系统跃迁
北京顺义,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园林空间——谧界林境,四季花木更替,节气轮转有序。春来“海棠大道”花海如云,夏有繁叶绿影,秋赏彩叶斑斓,冬见枝干苍劲。这里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由胖龙丽景科技有限公司自2002年开始打造的引种与观赏试验基地。
北京胖龙丽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赵素敏,早年在赴美参与文化交流项目期间,注意到“70%以上的北美城市园林植物原产于中国”的现象。由此萌生“植物回归故里”的使命感,并于2001年开始引进80余个适应中国北方气候的树种,建立了谧界林境。
这一引种行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外来物种试验,更是一次从“引进植物”到“引入风景”“引入生态系统”的系统跃迁。胖龙丽景所倡导的色彩园林,融合了植物学、气候学、生态美学与中华园林文化,在行业内开创先河。
从海棠花开到72物候:园林景观的系统美学重构
纪录片通过镜头记录下谧界林境按照“24节气、72物候”构建的植物序列。节目指出,园林景观的美,不仅源自个体植物的观赏性,更取决于色彩在时间与空间中的逻辑安排。每一种花期与色彩更替的背后,都是对植物习性的深入理解与对审美节奏的精准拿捏。
截至目前,胖龙丽景在北京市的顺义区、通州区、延庆区和朝阳区建有生产与展示示范基地9处,总面积2200余亩。这套长期积累下的植物配置数据库,不仅服务于自身景观营造项目,也成为行业研究、品种推广和公共景观工程的重要参考资源。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民营力量样本
胖龙丽景的意义,不止于其作为企业个体的成功案例,更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民营企业如何通过专业深耕介入公共价值体系的样本。
2016年,企业被纳入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体系,设立“北京市海棠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2019年,作为国内少数受邀独立参展的民企代表,建设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胖龙谧园”;2022年,又与温榆河公园合作建设“逸美家生活花园”,打造生态+教育+文化复合功能的开放园艺空间。
逸美家生活花园强调自然教育与再生设计,采用园林废弃物制作家具,替代草坪种植小麦、种子类作物供公众互动体验。在园艺景观之上,构建了一套“可进入、可理解、可参与”的自然教育逻辑,将园林审美转化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入口。
植物色彩的“中国话语”:园林不仅是景观,更是文化表达
在传统理解中,园林往往被视为一种附属于城市绿化的景观形式。然而,本期节目通过纪录片镜头提出了更高维度的命题:园林不应只是空间装饰,它还是一种文化认同与时代精神的呈现形式。
赵素敏曾提出“引进的不仅是植物,更是植物背后的文化和风景系统”,这一理念正在成为新一代园林人的共识。胖龙丽景所坚持的色彩园林实践,实质上是在推动园林景观向文化景观、生态系统乃至生命美学空间的跃升。
一片绿地、一方花园,不只是栽树那么简单,更是文明自觉与自然和解的象征。这种园林观,是对城市焦虑的抚慰,也是生态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点。
从植物引种到文化自觉,一种中国式园林的现代路径
本期节目不仅讲述了一家企业的奋斗史,更展现出中国式园林发展从“工程绿化”向“生态美学”“文化表达”转型的时代命题。在绿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的当下,胖龙丽景代表的这类民营企业,正在将“自然的诗意”转化为“发展的逻辑”,在乡土与城市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植物与人之间,构建出一座又一座通往未来的绿色通道。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813/5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