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全国首个自动充电机器人快闪体验站:“柔韧充”如何跨车型 “通吃”?

       当汽车驶入车位后,车主只在手机上点击了几下,一台黑色涂装的充电机器人便开始 “苏醒”:柔韧臂缓缓抬起并轻微摆动,如老马识途般自主寻迹定位,再将充电枪头精准插入汽车充电口并开始充电,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在成都环贸ICD地下停车场的全国首个自动充电机器人体验站,同样的场景在近期频繁上演。

 

 

      “这已经是今天上午服务的第5个不同品牌的车型了。”现场万勋科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街车、小众车甚至部分老款车,该机器人能识别90%以上的品牌车型并完成自动充电对接,不论是私家车还是运营车。

       据悉,自正式运营以来,该场站已服务500+车次,覆盖小米、特斯拉、理想、问界、小鹏、宝马、吉利、比亚迪等主流品牌。而“无门槛、跨车型”的体验设计,也正是该场站的一大差异化亮点。

 

       自动充电的行业挑战

       充电口的千车千面

 

       自动充电技术规模商用在技术端的实现难点,在于如何让充电枪在各类环境和场景条件下,都能安全且成功地对接各类型车辆、应对各类作业状况,完成全过程无人化操作。

      “由于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位置、功能设计等存在差异,这导致了自动充电设备在跨品牌、跨车型应用时面临标准化、兼容性等挑战。”万勋科技市场总监成晖告诉记者,要想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还需要考虑机器人在不同充电场景下的适应性,如家庭车库、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

       以该体验站为例,部署停车场内存在高端车型、热门家用车、运营车、出租车混用的复杂情况。同时,地下车库内夏季高温以及极端复杂的光线条件等因素,都对机器人的稳定服务提出了极高要求——要具备高精度的定位和环境感知能力,可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和需求,为不同品牌、不同车型和背景各异的车主均能稳定服务。

       一位前来体验的车主吴先生兴奋地表示:“工作人员说我的车并非提前记录在案的车型,本来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居然也能成功适配并顺利充电。机器人果然很聪明!”这样的反馈并非个例,众多车主都对该体验站能够服务各类车型的能力赞不绝口。

 

 

       柔韧臂+具身AI

       破解跨车型适配难题

 

       在体验站一旁的技术体验区,成晖向记者揭开了机器人跨车型“通吃”的秘密。

       作为此次场站部署的核心技术支持方,万勋科技为场站提供了具备高度差异化的“柔韧充”解决方案——基于全球首创Pliabot®柔韧机器人技术打造的“仿生柔韧臂+具身 AI”柔性具身智能架构。

      “由软材料仿生肌肉构成的柔韧臂,并以流体驱动,模拟人类手臂柔性动作,同时结合遍布底层肌肉中的神经元末梢,贯通并支持小脑、大脑AI和云端智能,建立起本体感知模型和视触觉等多传感器融合。”成晖解释道,听起来很深奥,但本质就是充电机器人能够像人的手臂一样,它在眼睛看到充电接口大概位置后,充电枪伸出去,通过触觉感知不断柔和校错,找到准确的充电接口。

       而相较于行业内的刚性机械臂充电机器人,柔性机械臂在复杂光温条件下可以进行自适应调节,保证充电过程的高成功率与高安全性,运维成本也比较低。

       据悉,在此次场站落地之前,该方案已在北京、深圳等多地示范站中完成了严苛的内测验证,产品能力与表现得到各合作方高度认可。而此次体验站的落地运营,也是为了收集更多车型的充电接口及车身结构数据,持续拓展适配范围。

 

 

      “柔韧充技术路线的价值不仅在于一种创新技术突破,更在于加速推动了充电服务从'特定车型'和‘内部验证’走向‘全民可用’和'规模商用'。”成晖透露,未来一段时间内,类似的场站将会出现在更多的停车场,持续通过‘用户共创’的模式,不断推动AI算法持续迭代,让领先的机器人科技服务更多人。”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903/55961.html

相关文章
IFA2025开幕在即,国产品牌“科技”大秀期待值拉
探访全国首个自动充电机器人快闪体验站:“柔
从词典笔到扫拍学习机:阿尔法蛋K6的“生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