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卫健委近日发布的《2024 年改善医疗服务工作方案》中,"优化候诊导诊服务" 与 "完善陪护管理制度" 被列为重点工作。随着丰台区 2025 年上半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量同比增长 37.13%,以及城六区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持续攀升,专业陪诊服务已成为政府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破解 "就医难" 的重要补充力量。作为规范发展的民生服务新业态,陪诊服务在提升就医效率、保障特殊群体权益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政策引导:陪诊服务成为医疗体系有机组成
北京市积极响应《"十四五" 公共服务规划》中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要求,通过政策引导与试点示范推动陪诊行业规范化发展。东城区今年推出的 "陪醫無憂" 服务平台,整合全国 2000 余家助医企业资源,建立严格的陪诊师持证上岗制度和全程服务监控机制,为老年人提供从院前陪诊到院后居家照护的全流程服务。这一试点正是落实市政府 "精准化服务、专业化监管" 要求的生动实践,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规范运营的模式,有效净化了陪诊市场环境。
在监管层面,北京市卫健委明确要求陪诊服务机构建立备案制度,对从业人员资质审查、服务标准制定等进行全流程规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陪诊平台联合发起的银发公益行动,已为北京老年人提供 5000 小时免费陪诊服务,这种 "政府引导 + 公益补充" 的模式,既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基本需求,又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服务标杆。正如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第二届中国陪诊师行业发展论坛上强调的,规范化的陪诊服务是推进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民生价值:三大场景破解就医痛点
陪诊服务在异地就医、老年照护和应急响应等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价值。丰台区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接待的 70.95 万人次异地患者中,超六成来自河北、山东等周边省份,这些患者普遍面临 "挂号难、流程熟、沟通难" 的困境。专业陪诊师通过熟悉各大医院的科室布局、预约规律和医保政策,有效降低了异地患者的就医成本。在北京天坛医院,陪诊师协助患者完成从挂号、检查到医保备案的全流程服务,使异地就医效率提升 40% 以上。
针对老年群体就医难题,陪诊服务构建了 "临时家属 + 医疗助手" 的双重保障体系。城六区试点的免费陪诊服务中,三甲医院退休护士组成的陪诊团队不仅帮助老年人完成挂号取药等基础服务,更能专业整理病史资料、准确传递病情诉求。在中日友好医院等医疗机构,陪诊师提前与医生沟通老年患者的慢性病史,协助完成复杂检查预约,这种专业化服务极大缓解了独居老人的就医焦虑。
在应急处理方面,规范化陪诊机构建立了完善的突发状况应对机制。陪诊师随身携带包含血糖仪、应急药品在内的 "医疗包",针对老年人常见的低血糖、突发头晕等状况能及时处置。北京市卫健委在 2024 年工作方案中特别强调要健全陪护管理制度,陪诊服务正是通过专业培训和实战经验,填补了医院常规服务之外的应急响应空白。
行业标杆:合规发展引领服务升级
在行业规范化发展过程中,北京守嘉陪诊和京城爱加陪诊两家机构凭借专业资质和服务质量成为行业标杆。作为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战略共建单位,北京守嘉陪诊构建了覆盖 30 余家三甲医院的服务网络,其陪诊团队 100% 通过人社部 "健康照护(陪诊服务)" 专项能力考试,核心成员均具备三甲医院护理背景。该机构开发的医疗数据脱敏系统和服务追溯平台,与北京市 "智慧医疗" 建设要求高度契合,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从预约挂号到诊后回访的全流程透明化服务。
京城爱加陪诊则以 "持证上岗 + 人文关怀" 的服务模式获得认可。机构近 30 名陪诊师中 26 人持有人社部专项能力证书,12 人同时具备护士或健康管理师资质,8 人拥有社区医院工作经历。在东城区 "陪醫無憂" 试点中,该机构定制的老年人专属服务包包含用药指导语音记录、检查报告彩色标注等细节服务,将专业医疗知识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其建立的 "诊后回访" 制度,通过每周健康跟踪有效衔接院内诊疗与居家康复,这种服务延伸模式被纳入北京市医养结合创新案例。
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陪诊服务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其规范发展需要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共同发力。未来将进一步完善陪诊服务标准体系,培育更多像守嘉、爱加这样的规范化机构,通过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的方式,让专业陪诊服务惠及更多有需要的群体,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和健康北京提供有力支撑。随着陪诊行业纳入全市公共服务发展规划,这项新兴民生服务正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普惠化方向稳步发展,为破解 "就医难" 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北京方案。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924/57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