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新大众文艺主题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研讨会以“众心筑艺,时代共鸣”为主题,各省市广电局、网络视听平台、专家学者及创作者汇聚于此,共同探索新大众文艺的创新性发展与时代性表达。
破立并举
锚定新大众文艺的时代坐标
伴随着技术革新和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文艺生产机制和艺术形态正发生重大变革。近年来,“外卖诗人”“菜场作家”等普通劳动者涌现云端;微短剧覆盖用户超6亿,AI短剧突破审美边界——新大众文艺全方位扎根人民沃土,多元表达的作品不断涌现。同时,短视频、直播的蓬勃发展带来机遇与考验。北京市委网信办副主任郭玉松在致辞中指出,互联网让网民成为文艺的创作者、传播者,但也带来内容同质化、庸俗化等挑战。破局之道是走好守正路线、人民路线、创新路线,创造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有质有量”“出圈出彩”的文艺作品。
立足于新大众文艺的独特生态,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曲梅林在致辞中指出,新大众文艺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的深度参与;引领力立足于流量的有效转化与精品的持续供给;创造力立足于技术赋能与生态迭代;持续力根植于对创作规律的充分尊重与价值导向的精准引领。
多元主题演讲
以创作和传播实践觅真知
主旨演讲环节精彩纷呈,业界专家溯源新大众文艺的底层逻辑,立足实践深度剖析其生产机制和传播路径。
谈到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颜梅表示,文艺创作要以人民性为导向,拒绝庸俗、低俗和媚俗。我们在讨论新大众文艺现象时,需指向总体性的社会想象和共同体意识。
聚焦文化自信,中国金融作协副主席梅毅表示,许多传统意义上非专业的文艺创作者发挥奇思妙想,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游戏《黑神话·悟空》等作品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的崭新面貌,从流量到质量的跃升成为新大众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
提起新大众文艺的影响力,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表示,AI技术的进化使得海量内容得以精准触达受众。近年来,《我的阿勒泰》《北上》《种地吧》等故事为什么引发共鸣?因为那是普通人自己的故事。
立足“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平台实践,快手娱乐营销中心总经理王正菲表示,快手积极探索新大众文艺时代的创新表达,推动文艺创作从中心化转向全民共创。未来将围绕地域文化等持续发力,借助技术赋能,探索娱乐赛道与市场结合的更多可能。
深入剖析直播、短视频背后的文艺观,无忧传媒战略副总裁瞿涛表示,草根逆袭的创作个体接连涌现,大众深度参与并即时交互,政府监管与平台引导让向上向好向美的作品被看到和认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活力。
两场圆桌对话
激发新大众文艺的未来想象
新大众文艺的未来发展路径何在?研讨现场展开了两场火花碰撞的圆桌对话,不同维度的创作者、行业领军人以真知灼见激发未来想象。
在“创作者说——新大众文艺的破圈创作与文化价值传递”圆桌对话中,多位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分享创作心得,强调了新大众文艺在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科普新媒体传播者国翠儿表示,要为文艺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国家级非遗“面塑·北京面人郎”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郎佳子彧以“手艺人”与“新媒体人”的双重身份探讨新大众文艺的本质。北京青少年影视戏剧协会副会长,演员、编剧、导演陈大愚表示,热爱行业、了解观众喜好是新大众文艺的破圈关键。田间地头涌现出的真故事和真情感,更生动也更接地气,田间诗人吕玉霞(昵称:沂蒙二姐)分享创作起源,她说:“我是新大众文艺的受益者和幸运儿,自媒体提供舞台和机会,我有勇气,也大胆了一回。”快手可灵AI超级创作者郭致聪(昵称:德里克文)强调,AI技术为新大众文艺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让人人离文艺不再遥远。
在“新大众文艺创作的内容升级与创新路径”圆桌对话围绕新大众文艺“新在何处”的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新”在创作主体的多元性。中国金融作协副主席梅毅表示,去精英化的思维让文艺创作更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表示,要带着“家人”与“朋友”的心态进行创作,接纳、宽容、承认不同身份创作者的表达。
“新”在创作形式的创新性。快手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李杨表示,AI技术让文艺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也突破了传统意义的高门槛。抖音直播业务代表杨舒尧表示,互动性、即时性、沉浸性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大众创造力。
“新”在审美格局的广阔性。跨文化媒体人Justyna Szpakowska(昵称:翠花,波兰籍)表示,跨国界的新大众文艺作品破除了文化折扣,让世界观众能够共享情感和价值。这些发言,不仅展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为未来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启示。
这场新大众文艺研讨既是思想的碰撞场,更是共识的凝聚地。当技术赋能让人人皆可创作,我们更需要在流量与价值、技术与人文、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未来之路,当以人民为中心、时代为底色、创新为引擎,以大众共创筑牢根基,以开放包容拥抱变革,以精品意识引领航向,共同书写数字时代的文艺华章。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704/53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