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醉学期刊“出海记”,JATM挺进国际主流视野11111已审核

  在国际麻醉学术期刊格局中,中国从未缺席科研贡献,但似乎缺少了一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出版名片”。2025年,Journal of Anesthesia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ATM)成功入选Scopus数据库,成为中国首本进入该平台的麻醉学英文期刊,标志着其学术质量得到国际认可,更是代表了中国麻醉学期刊国际化的成功探索。



      聚焦麻醉前沿,打造学术新高地
      JATM自2021年创刊以来,在四年内完成了从平台搭建、机制建立、国际合作到全球传播的关键环节。2024年,期刊正式成为中国麻醉学会(CSA)官方英文期刊,既体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也为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陈向东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杨建军教授,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麻醉与危重症医学Henry Liu教授共同担任创刊主编,创刊初衷旨在填补我国在麻醉学领域国际英文期刊的空白,搭建高水平的本土国际化发表平台,提升中国麻醉科研的国际可见度和学术影响力,服务全球最庞大的麻醉学研究与临床工作者群体,推动我国麻醉医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期刊面向麻醉、重症监护、疼痛管理和围术期医学等多个学科,据统计,JATM国际审稿人占比高达43.8%,平均审稿周期控制在28天以内,录用后4周左右时间在线出版,整体处理周期67天,截至2025年6月,上半年投稿量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拒稿率升至50%,显示期刊快速增长的领域竞争力。
      2024年,多篇刊登文章获得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其中由主编杨建军教授和编委桥本谦一教授合作的综述文章《Ketamine and its two enantiomers in anesthesiology and psychiatry: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被《Science》引用,体现了本刊在基础麻醉药理与精神交叉领域的重要学术价值和特色方向。另外,多篇涉及丹曲林(Dantrolene)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在器官保护中的机制等研究,也显示出JATM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板块与学术引力场。



      从“缺席”到“破局” 中国期刊的国际化样本
      长期以来,欧美国家主导的期刊体系使得高质量中文科研成果在国际传播中频遭“失语”,中国麻醉协会会员人数全球最多,麻醉科研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本土麻醉学领域国际英文期刊较少,学科影响力难以有效释放。
      不同于Anesthesiology、BJA等“老牌顶刊”拥有完善的作者资源、同行网络与影响因子优势,中国期刊的突围之路,面临语言壁垒、传播机制、科研评价体系等多重结构性挑战。JATM 顺势入局、以质破圈,本着“在国际规则中发声,在本土优势中成长”的策略定位,构建符合国际惯例、又能服务本土研究者的出版新生态,为解决这一系统性困境提供了标准范式。
      一方面遵循国际出版规则,采用全英文写作、国际编委、严格审稿流程;另一方面,采取零版面费、免费英文润色服务、全开放获取模式,既降低了优质稿件的发表门槛,也大幅提升了期刊内容的语言质量与学术公信力。
      此外,其还重新设计一条“以科研为核心、以传播为抓手”的国际化发展路径。2024年,JATM正式接入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的ScienceDirect国际学术发布平台,期刊内容实现全球分发,并主动借助X(原Twitter)、LinkedIn等平台构建社交传播闭环,使读者覆盖范围突破传统数据库边界。
      JATM已启动ESCI等数据库的收录申请,持续拓展国际影响力。这一进展是对“科技强国”愿景的积极回应,也是期刊在“出版强国”进程中的具体实践。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805/54610.html

相关文章
从“夜不能寐”到“安然入睡”:一文读懂失眠
中国麻醉学期刊“出海记”,JATM挺进国际主流视
全球首创!卡萨帝发布-60℃超低温低噪冰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