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儿童成长中,健康资源的短缺与教育缺失常常成为重要阻碍。值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之际,新氧公益基金会携手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皮肤安全关爱项目执行主任张文鹤及中华慈善总会皮肤安全关爱项目副主任郑琳涛,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与物资支持活动,探索面向乡村儿童的系统化关怀路径。
“豆蔻守护行动”是由新氧公益基金会于2022年发起的公益项目,以“1所学校+1堂青春公开课+1个青春守护包”的“1+1+1”的模式持续推进,涵盖生理期卫生习惯、身心认知、边界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等多个维度,致力于帮助乡村留守儿童群体建立科学健康的成长体系。
据悉,此次新氧“豆蔻守护行动”走进东乡县民族中学与果园中学,共计发放1500份“青春守护包”,并开展了急救、皮肤保护、“拥抱青春期”等系列健康教育课程。
作为“豆蔻守护行动”项目首次进入西北地区的重要落点,甘肃东乡地处高原,交通条件复杂,受地域环境与传统观念影响,青春期健康教育推广面临一定困难。得益于东乡县教育局的统筹协调与两所学校的大力支持,项目团队克服交通阻隔、文化差异等挑战,将承载健康关怀的物资与课程顺利带入校园。
因地施策,回应乡村儿童成长现实需求
“月经贫困”在部分乡村并非抽象概念,而是真实存在的生活压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显示,中国贫困儿童数量约为4000万。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推算,其中12至16岁面临生理期的女童约占10%,即约有400万农村女童面临经期用品短缺、使用不当等问题。与此同时,“月经羞耻”等观念仍使部分女孩在生理期陷入回避、孤立,甚至影响正常上学。
为此,本次发放的“青春守护包”中,配置了由新氧科技捐赠的械字号卫生巾,从生产到质检全流程执行无菌与高标准管控,减少因使用劣质产品导致的过敏或感染风险,适配青春期敏感肌肤需求,为乡村女生提供安全、体面的基础保障。
“实用+科学”课程设计,让知识走进学生生活
中华慈善总会皮肤安全关爱项目执行主任张文鹤针对东乡高原地区冬春干燥、寒冷气候设计了“中学生冬春季防病常识”课程,内容涵盖青春痘成因、防治冻疮、唇炎反复发作处理、保湿护肤常识等常见问题。同时,在“急救应对”部分讲授海姆立克急救法、扭伤应对等操作技巧,并邀请学生现场模拟演练。
课程以“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目标,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以互动式场景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希望不仅传递健康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我可以照顾自己、也能保护他人”的意识。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研究,在欠发达地区,超过一半青少年对月经初潮、身体发育等知识存在认知空白。2024年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显示,性侵类犯罪在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的占比超过50%,青春期教育滞后与自我保护能力缺乏已成为社会问题。
据悉,“拥抱青春期”课程由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研发,是一套经多地教育系统认可的课程体系,涵盖认识身体变化、经期管理、隐私与界限、性侵识别与求助等模块,尤其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加入卫生巾正确使用、替换频率等实操内容,为学生解答成长过程中的真实困惑。
在东乡课堂中,讲师以平等、亲切的语言展开互动讲解,课堂氛围从最初的羞涩逐渐过渡为专注与好奇,甚至吸引不少其他年级学生在门口驻足聆听。
一位女生在课后写给讲师的纸条中说:“我以前总是觉得不能和男生一起玩,会被说‘故意’,但今天我才知道,这其实只是欣赏,是正常的,不是我一个人这样。”
“‘豆蔻守护行动’的意义,不止于物资与课程的简单叠加,它代表着对乡村儿童成长需求的深度回应。”新氧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任姗姗表示,三年来,项目团队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打磨物资品质,与各地教育系统协作推动落实。截至2024年底,项目已走进9个省市14所学校,累计发放5690份青春守护包,服务覆盖8303人次,逐步构建起一条适应不同地区需求的青春期教育路径。未来,“豆蔻守护行动”将持续与各方合作,推动项目在更广泛区域落地,通过持续的资源投入与专业支持,为更多乡村孩子点亮成长路上的一盏灯。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912/56372.html